图片来源:网络
一季度,全球大宗商品价格高位趋稳
在全球经济回弹和增长前景改善的提振下,大宗商品价格在2021年一季度继续复苏,部分产品涨势凌厉。在多重因素影响下,目前部分大宗商品价格高位趋稳,预计未来走势仍将取决于疫情发展、经济转型等因素影响。
随着2022年经济刺激措施对增长的推动作用逐渐消退,预计金属价格将在今年上涨后有所回落。一些主要新兴市场经济体早于预期撤出刺激措施可能对价格构成下行风险;但美国的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计划可能支撑包括铝、铜和铁矿石在内的金属价格。全球能源脱碳转型加快可能进一步强化金属需求。世行预计,今年金属价格将攀升30%。
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资金总是能找到理由。比如钢铁、铜等价格大涨,因为中国经济在加快恢复,美国拟推出基建计划,低碳转型利好金属价格;大豆涨价,在于中国生猪产能的恢复,饲料需求加大。
各类大宗商品价格,均已高过疫情前的水平,但世界经济离疫情前正常水平尚远。大宗商品价格的过快上涨,无疑会拖累经济的恢复进程。
中国如何应对”超级通货膨胀”?
2021年3月份,中国大宗商品指数为102.1%
图片来源:国资委网站
从指数的变化情况来看,当前国内大宗商品市场需求明显恢复,行业预期持续向好,终端行业采购、生产等经营活动积极,市场供应库存压力有所减缓。纵观后市,虽供应端压力依然存在,但随着需求的进一步发力以及宏观经济环境持续好转,我们认为国内大宗商品市场持续回暖的基础良好,市场运行将会继续向好。
面对这轮全球通胀预期,区别于一些新兴经济体,中国的防御机制比较健全。
3月中国CPI同比上涨0.4%,考虑到下行的猪周期,全年通胀压力不大。但是,当前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给中国制造业企业带来压力,也受到中国高层高度关注。
多场重要会议发出明确信号,要加强原材料等市场调节。中央部委明确表示,要打击垄断市场、恶意炒作等行为,要加强价格监测,防范恐慌性购买或者囤货。
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不少国家推出的超宽松货币刺激政策,加剧了全球贫富分化。中国希望吸取其经验教训,为此“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在当前疫情仍有不确定性,经济运行基础有待加固,政府稳就业目标存在压力的背景下,宏观政策继续给予支持,似乎是更合时宜的。
信息来源:经济参考报;21世纪经济报;宣传工作局